前几天陪着几个外地的朋友走街串巷。从我踏进街道大门牌楼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不停地赞叹:“多好的地方啊!”原有的亭台楼阁、古作坊和商店,以及清代的邮局;高门楼、老院、大宅门、青石板,富有古老的贵族气息;还有从二楼木窗蜿蜒而出的绿色藤蔓,还有门楼外墙上精美的彩绘,让人在惊叹祖先智慧的同时,也不禁暗暗体味着这片宝地上生活的人们对这片宝地的热爱和保护。看着朋友,我不停地抱怨我。我为什么不早点告诉他们他们要去哪里?在这里生活了11年,第一次踏入周村这条著名的“街道”。他们一边惊奇地陪伴着他们,一边不停地自责:哎,我怎么能对近在咫尺的好地方视而不见呢?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离自己近,容易得到的东西,不会被重视和珍惜。相反,离自己越远,越难得到,反而被仔细研究,觉得更珍贵。这能算是一种“距离产生的美”吗?这是人性的弱点吗?
走了一路后,我漫无目的地想了想,来到了一所大房子前。医院前面有一辆手推车。车上装满了李子。门口的矮凳上坐着一个黝黑的中年人。从他精明的眼神中,我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明显的买卖双方。买卖双方都很好客,用友好的眼神看着我们,主动搭讪问:“你是哪里人?”朋友不知不觉地和他聊了起来,问及这条街的来历,这条街的年代,街上的店铺是否还和以前一样等等。中年人耐心回答,我担心他会趁机卖李子。我真的很想让他们快点把话说完,督促朋友快点走,这样前面的风景才更好看。
沿着青石铺成的小路,我们只走了几米。一家文物古董店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小店是一扇旧木门,门口有一个大木轮。我们一停下来,刚才中年买卖人热情的邀请就过来了:“进去看看,这是我的店。”我心里不禁咯噔一下。他藏在前面。刚才他大概是故意交朋友的。现在,他会让我们买他的东西吗?显然,我的朋友没有我关心,我很高兴在他的指导下走进商店。展出的东西相当多,有民国币、毛主席像章和粮票、日本鬼子的头盔、清朝大刀,还有更多玉器和彩瓷瓶,还有一台挂着半块粗布的古织机。朋友对织布机很感兴趣,有试一试的意思。精明的买家马上说:“这个可以动,你可以试试。”“真的吗?”真是好吃,朋友小心翼翼地踩了一脚,在买卖双方的引导下,象征性地完成了几个编织动作,而我的心更悬了。这种用手摸的东西一般最容易被商家找借口“杀客户”。我们会走进这样的陷阱吗?想到这里,我不禁暗自挤眉弄眼,说:“前面就是陈的大染坊。很晚的时候会关门。快去。”预计买卖双方总会找点东西卖给我们,或者说点什么挽留。然而,他仍然保持着他最初的热情,对我们说:“是的,这条街有一个好地方可以参观。它的前面是周村烧饼店旧址和500年的皂荚树。慢慢来。”
我的朋友真诚地感谢买方和卖方,我们继续前进,没有我想象中的啰嗦。他不仅没有把他的东西卖给我们,他的脸上也没有表现出普通买卖双方只看客户的不屑。这让我想起了《大染坊》年的陈寿亭。他的脸上绝对充满了商人的精明,甚至眼神中充满了对商机的热情,却没有一丝强迫的意味。我们现在遇到的这个古董店老板不也是这样的商人吗?
“你在这里真好!”走着走着,朋友叹了口气:“民风淳朴。这条街确实配得上它的名声。连民俗都保留了传统的淳朴,这不容易,不容易!”听完表扬,我突然变得骄傲起来,更大力地向朋友们介绍我所知道的几个街头故事。我心想,我一定要经常走在这条街上,现代社会的人需要不断感受古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