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推荐

人数在上升 但问题很多 特色小镇建设如何稳定?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向纵深推进,需要改变以往以规模扩张为重点的粗放式城镇化发展模式,转向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的集约、精致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特色小镇无疑是这一转型最突出的特征和最有意义的实践。

自2016年在全国铺开以来,特色小镇在2017年进入发展高潮,但在如火如荼的建设过程中,许多问题浮出水面。为此,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于2017年底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规范特色小镇发展。

从2018年上半年开始,虽然特色小镇建设的热度不减,但对于未来的前景却众说纷纭。特色小镇的发展该何去何从?

这个数字在上升,但是有很多问题。

据《中国特色小(城)镇暨“千企千镇工程”发展报告2017》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市、自治区明确提出城镇建设规划,其中浙江、江苏、山东、湖南、广东均规划建设100个及以上特色城镇;此外,浙江、天津、江苏、福建、广州、贵州、甘肃等地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在土地、租金、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其中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明确了具体建设数量,总量达到1700多项,要求2020年全部完成。2016年10月和2017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两批国家级特色城镇名单,共计403个。从两个榜单的对比可以看出,2017年公布的第二批特色小镇数量较第一批翻了一番,从结构上看,与第一批旅游小镇的一半以上相比,工业特色小镇在第二批榜单中的占比明显提升。同时,从全国各地的特色小镇建设来看,2017年,随着特色小镇的成长路径逐渐成熟,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小镇应运而生。

用人气来形容特色小镇建设并不过分,但在发展热潮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关于这些问题有许多说法。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司长陈亚军在2018中国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指出了特色城镇发展需要解决的七大问题,并进行了全面梳理。

据陈亚军分析,特色小镇建设存在概念不清、定位不准等问题。有的地方把特色小镇当成一个篮子,里面什么都装,越到基层越明显。二是盲目发展,质量差。有的地区越来越快,蛋鸡超重;在一些地方,粗放用地、重增量扩张、轻存量改造引发了新一轮的用地冲动。三是同质化严重,特征不明确。有些地区简单模仿,某些特色小镇的形式和功能脱离实际。四是政府主导倾向明显,市场化不足。第五,重物对人不重要,这样才能搞形象工程。比如有些地区重产业轻配套,重优质产业发展,而忽视环境建设和生活配套,对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第六,盲目借钱,积累金融风险。第七,房企过度参与。一些房地产企业打着特色小镇的旗号,变相搞房地产开发。

对城镇标准的再认识。

特色小镇发展两年多,有人拍手叫好,有人摇头。对还是错,性格

做好的前提是理清基本概念。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城镇化促进处处长刘春雨表示,所谓特色小镇,是指一家企业或多家企业共同投资几平方公里土地,聚集特色产业,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有别于行政小镇和工业园区。从生产角度看,有利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从生活和生态的角度来看,有利于创造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新生活空间。

明确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内涵、合理借鉴浙江经验、注重打造特色鲜明、有效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落实标准制定制度、严格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严控房地产化倾向、严格节约集约用地、严格保护生态红线等10项具体措施,是未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大方向。正如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编制的《2018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报告》提出的,特色小镇的发展政策方向越来越清晰,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特色小镇发展的总体要求。

据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周宝兴介绍,目前和未来的特色小镇应该进入4.0版本,也就是“一个新城经济”。城镇要进入城市,发挥城市修复、生态修复、产业修复的功能。4.0版特色小镇的新产品、新结构、新创业生态,是创业者的创造精神与城市提供的丰富多样的公共产品协同共进、共同进化的结果,可以借助互联网和城市创新体系融入全球价值链。

“如果说规范特色小镇的10条具体措施是从外部划定边界和底线,我认为也应该从内部动力来评价。”周宝兴认为,对这种内在动力的评价有几个原则,即“自组织”,城镇是否自下而上“生成”,而不是由政府安排;“共生”可以弥补“主城”的缺陷,发挥城市修复、生态修复和产业修复的作用;“多元化”,就业结构、空间结构、产业链、管理模式多元化;“强关联”能在某一点和行业形成强大吸引力,产生核心竞争力;“集群”,镇内企业之间形成紧密的“集群”关系;“开放”可以积极进入全球产业链,形成上移开放的能力;“微循环”可在节能减排方面采用适合的“分布式”新技术,成为绿色发展的引领者;“自适应”可以在投资、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拥有自主权。使每个因素都能更自由、更舒适地发挥其作用;“协同涌现”可以与周边其他特色小镇形成合作模式,进而涌现生成“特色小镇群”。

如何把握产业生命线?

特色产业是特色城镇发展的核心,是保持特色城镇活力的最关键因素。

从2017年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趋势可以看出,特色小镇的建设将始终坚持产业导向,产业的发展前景和特色直接决定了未来小镇的活力。产业以小规模、紧凑集约为主,城镇以产业间跨界、融合、共享为主。

对于特色小镇的经营者来说,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如何提炼壮大特色产业,一直是棘手的问题。对此,曾主持多个特色小镇规划设计项目的北京吕薇吕雯控股集团董事长LAM Raymond认为,特色小镇并不是追求一个全方位的产业体系,而是在进行个体推进,聚焦某个优势产业。因此,保证某一产业在城镇中的独特优势地位,围绕其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圈,是激活城镇经济、促进城镇特色形成的重中之重。在他看来,“集中突破”是发展特色产业的关键。镇内特色产业选定后,重点关注产业链思维,特色产业逐步细化强化。同时,资本、人才、科技、信息等高端要素的集聚。将建成,挖掘历史人文元素的集聚,充分体现特色小镇的创新定位,逐步形成特色产业的规模发展优势。

对于特色小镇特色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相关研究报告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据103010分析,消费服务业正成为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趋势之一。随着中国旅游业进入国民旅游、个人旅游、公路旅行等多元化新时代,特色小镇越来越适合成为旅游业及其衍生的相关服务业的产业聚集地。大健康时代的到来,成为杨康镇发展的黄金时期。追求个性特色的文化休闲活动需求不断增加,也促进了现代文化娱乐产业与众多古镇的结合,催生出新的融合产业。

此外,随着制造业分工的深化,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正在向小批量、定制化时代转型,这些小批量的特殊生产通过聚集在特色空间与全球产业链的联系更加紧密。如今,新兴的模具小镇和玩具小镇是产业分工与城镇融合的发展趋势。

003010认为特色小镇是推动新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模式。新经济的发展需要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也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空间载体和发展平台。强调产、城、人、文化一体化的特色小镇正是合适的平台。(王薇薇)

大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