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推荐

人民旅游评论:文化传承不是小事 不要让解释混乱成为绊脚石

夏季的许多景点迎来了旅游旺季,导游对混乱的解释再次受到广泛关注。最近有媒体报道,很多导游盲目迎合游客的好奇心,编故事,讲野史轶事,甚至用迷信的手法推销产品,严重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

游览宗教圣地和文化遗产,导游一路上讲“风水”,以“保平安”“镇宅”等方式诱导游客购买金银玉器饰品;在参观名人故居时,一些导游用古树和雕塑作为吉祥物吸引眼球,游客在被告知“触摸会带来好运”后蜂拥而至。有些导游在参观历史古迹时,一直在讲野史轶事,甚至自己编造一些毫无根据的“史实”,信口开河,互相顶礼膜拜,让游客一路听下去。

为了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导游在讲解过程中加入了一些“段落”来调节气氛,让游客对景区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兴趣。然而,“充满地址未知”的流行解释风格也不容小觑。一方面,谈野史迷信容易误导游客,不利于游客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另一方面,这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例如,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十三陵中,有媒体报道,在一些以“北京一日游”为重点的旅游团中,导游以“十三陵是坟墓,不吉利”为由阻止游客参观。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建筑群,蕴含着众多历史故事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十三陵本应是北京游——私人一日游中极其重要的一站,但由于导游们的信口开河,却被挂上了“迷信”的色彩。

随着旅游观念的转变,“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传统旅游方式逐渐被抛弃。越来越多的游客将旅游视为增长知识、丰富体验的过程。因此,听导游已经成为许多游客游览景区的最佳选择。作为一名翻译,导游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

对于游客来说,旅游的初级阶段是感知,高级阶段是精神的丰富。目前,许多旅游景点和旅行社更注重游客数量和收入规模,而不是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播。在这种导向下,“充满地址未知”成为旅游经济下员工吸引旅客的营销手段。这种解释方式无疑是让游客在旅游中寻找传统文化精髓的欲望烟消云散。

旅游是现代人走进自然和文化历史的一种方式,也是保护、传承乃至创新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与科学保护、合理旅游利用相结合,使旅游成为揭开历史文化神秘面纱的窗口。如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方式被导游“给历史加点料”的营销手段给毁了,那么这些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留给后人的就只有虚假的灵魂和搞笑的笑话。

陈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