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天安门广场。
从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广场》开始,天安门广场这座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建筑,不仅是毛主席视察的地方,也成为首都乃至中国的象征之一。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景点的数量增加了很多,但不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绝对是不可思议的。
天安门原本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它最初被称为承天门,意思是“继承天道,受天道之命”。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改名天安门坊,意为“天命所归”、“安邦治民”。
天安门门塔建筑风格庄重浑厚,宏伟典雅,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整座塔建在一个巨大的石头做成的须弥式平台上,高34.7米。按照以往的计算方法和单位,舞台上的殿堂被称为“九宽”(62.77米)和“五深”(27.25米),象征着“九五”封建帝王的至高无上——中国帝王总是在考虑自己的地位和传承,所以每座建筑的设计都隐含着这样的尺寸和规格信息。不仅在帝都,在我关于地坛的文章中,我描述了皇帝“独我一人”在建筑中的各种表现。
天安门城楼重檐山,朱墙黄琉璃瓦顶。南面有36扇门窗,殿内外矗立着60根直径2米的巨柱。天花板、拱门和横梁上都覆盖着最高级的金龙和印章画,宏伟壮观。-黄色琉璃瓦和龙纹是皇帝的特殊装饰品,在民间永远不会出现。
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和降旗仪式。
每天早上,日出的那一刻,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升旗仪式气势恢宏,壮观壮观,吸引无数人前来观看。也是来京游客的“必选”项目之一。
理论上讲,升国旗的时间是日出,降国旗的时间是日落。然而,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每天的仪式都是风雨无阻地进行。游客可以从《北京晚报》等北京媒体上看到第二天的升国旗、降国旗时间,以便安排时间,早到早找好位置。拍摄升旗、降旗的最佳地点是在国旗警戒区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因为国旗护卫队从天安门广场中央的门口出来,走过金水桥,到达升旗区。如果你在广场北沿,沿着长安街,射国旗护卫队会比较有利,但是升国旗的过程会受阻。如果站在广场的中轴线上,升旗过程会被完整拍下来,但旗杆正好挡住了警卫们要来的方向。
说到天安门广场中心的门口,过去只是极少数人的权利。明清时期,中门专门供皇帝出入。每年冬至皇帝都要去天坛祭天,夏至皇帝要去祭天,孟春要去先农坛耕耘故土。此外,皇帝的父母可以通过中门进入皇宫;皇帝结婚时,皇后可以从中门进入一次;在‘金殿’之后,新科冠军可以通过中门一次出宫。中门左右两侧各有两个侧门,供帝王将相和文武官员以上条令。
从上述制度到现在,每天国旗护卫队进进出出的时候,也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象征意义:过去皇帝是最高统治者,而共和国本身(以国旗为象征)在现代拥有最高地位。
目前,金水桥中心的主桥和天安门广场的正门也对游客关闭。
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
明清时期,天安门广场是皇家禁地,四周只有三扇门的宫墙环绕。即南有大明门(清时改称大庆门,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华门),东有长安左门,西有长安右门。三个城门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T”形宫殿广场,原本是天安门广场前举行皇家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T”形广场的东、西、南三面,有144间脊檐相临的房间,命名为“千步廊”,供会场活动使用。清朝乾隆年间,长安东西左右门外都建有“三门”,禁止行人经过。当时人们往来于东城和西城之间,需要绕行于大庆门以南或地安门以北,极为不便。
天安门广场丁字广场东西千步廊外的广大区域,原是明清两朝皇家最高衙门的聚集地。比如东侧(现在历史博物馆附近),就有礼部、户部、吏部、工部、兵部、宗人府、红磡庙、秦、泰医院等中央文职机关。西侧(人民大会堂周围)有太常寺、总政署、武陟前、中、后、左、右武将署。过去有“教东教西”“生东生西”的说法,指的是封建王朝的最高权力衙门,关系到人的生死。
明清时期,从天安门广场丁字广场南端的大明门(清代称大庆门,今毛主席纪念堂周围)到正阳门,有一个酷似棋盘的广场,因此得名“棋盘街”。那时,人们喜欢卖当地小吃、小百货商店、表演歌剧、杂耍等。这就像一个庙会,非常热闹。因其位置突出而端庄,人们可以在这里做生意和娱乐,这真的很不寻常,所以有“小天街”的美称。
新中国成立后,原千布朗、长安左右门被拆除。
广场附近的景点。
现在前门曾经是田字脚下村民居住的地方,还有一些浪漫的地方,比如“八大胡同”。然而,更多的普通人的商店和小吃留在了“前门”和“天桥”周围的地区。建议感兴趣的游客去大栅栏的百年老店逛逛,或者吃一碗正宗的小肠煮火。天安门广场附近的另一个景点,著名的王府井大街,没有详细说明。